阅读记录

第343章 大手笔,千元机破亿战略![1/2页]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无醉春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343章大手笔,千元机破亿战略!
      一旦星逸半导体做大,各大一线城市为了抢着引入星逸半导体,必然会使出浑身解数。
      不仅会像帝都一样送厂,送土地,还会给出各种优惠政策。
      没办法,建晶圆厂花钱太多,当下要200亿。
      几年后的四百亿,甚至五百亿!
      若是有各大城市抢着送土地,送厂,送优惠政策,王逸只负责出设备,出技术,那压力就小多了。
      不过前提是星逸半导体能够做大做强,量产先进制程。
      最起码要超越中芯国际!
      一线城市的资源也是有限的,都会优先投给内地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变得更强,去和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半导体竞争。
      而不会投给内地千年老二,让千年老二去追赶内地龙头。
      毕竟老二追上内地龙头,也意义不大,依旧离着国际巨头差了很远。
      因此,星逸半导体只有超越中芯国际,成为内地半导体龙头,才会得到最多的资源支持,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去追赶三巨头!
      至于被超越的中芯国际,大概率只能沦为40纳米的低端代工厂。
      多年后,才能量产28纳米,仅此而已。
      一群只知道争权夺势的人,没有逆天改命的能力!
      尤其是有了更加卓越的星逸半导体,前世中芯国际的战略意义和地位,就会被星逸半导体取代,从而大幅度下降!
      这些道理,秦主任不说,可王逸看得都透。
      既然中芯国际烂泥扶不上墙,那王逸就取而代之,全力以赴打造星逸半导体,做高端。
      倒是40纳米的低端订单,以后可以丢给中芯国际,也算是支持中芯国际。
      毕竟星逸半导体自己的晶圆厂产能有限,一旦28纳米制程成功量产,未来将优先用于生产先进的28纳米以及更高制程!
      低端的40纳米没必要挤占12英寸的先进生产线,不如交给中芯国际代工。
      至于当下量产40纳米,也只是因为28纳米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突破。
      这一切,王逸都规划好了。
      回到星逸科技园,已经是下午七点。
      “董事长,您回来了?”胡老眼巴巴地等着。
      王逸有些意外:“您还没下班?”
      “呵呵,不碍事,半导体部门加班都正常。”胡老笑说。
      不知道洽谈的结果,他可没心思回去。
      王逸微微一笑:“幸不辱命,加班加点地赶工,晶圆厂第一个厂房下个月就能交付。虽然不大,月产能只有5000片晶圆,但也够用了!”
      “5000片晶圆?那已经很好了,最适合当做研发厂房!”
      胡老喜出望外。
      王逸将从秦主任那里带回来的晶圆厂资料,展示给胡老:
      “整个晶圆厂分成多个部分,主要有三大厂房,第一個小厂房,月产能五千片晶圆,全力赶工,四月份就能交付。”
      “第二个大厂房,月产能一万片,得八月份交付。”
      “第三个大厂房,月产能也是一万片,要十一月了!”
      “好,没问题!”胡老双眼放光:“四月份交付第一个小厂房,我们引入设备,加上调试需要三四个月,这样七八月份就能试产,顺利的话,一旦试产成功,年底就能量产40纳米。若是试产失败,再调整,明年上半年也能量产40纳米!”
      “很好!”王逸心情大好,四十纳米已经实现了自研,实现自产也前途可期。
      “胡老,这些资料我留给你,还有这是晶圆厂建设总工和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你安排人和他们接洽,谈好下个月交接和设备入驻的事。”
      胡老喜上眉梢,郑重地接过资料:“放心,王董,明天我亲自带人过去!”
      虽然只是星逸半导体的第一座晶圆厂,但起步就是最先进的12英寸,胡老觉得已经非常难得了。
      “好!”王逸点点头。
      不出意外的话,这座晶圆厂明年将全面量产40纳米,月产能2.5万片晶圆。
      快充芯片C1这类低端芯片比较简单,一片晶圆能切出一千多枚C1芯片。
      月产能2.5万片晶圆,也就是2500万枚C1芯片。
      一年就是3亿枚。
      届时P1电源管理芯片,C1快充芯片,H1智能家居芯片,各一亿枚。
      若是产能不够,还可以继续台积电代工。
      至于第二座晶圆厂,差不多2013年年底,或者2014年年初交付。
      等28纳米制程研发成功,正好用来量产28纳米的手机芯片。
      28纳米的手机芯片更为高端复杂,晶体管数量多了很多倍,切出的芯片数量也就更少了,估计也就600800片。
      王逸记得前世的麒麟990,7纳米,一片晶圆只能切出640片左右。
      再算上良品率,去掉劣质芯片,就只有500多片了!
      不过,一旦40纳米量产成功,星逸半导体就算是追赶上中芯国际,算是彻底立起来了。
      届时王逸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帝都给的第二座晶圆厂,规模也可以做到更大,产能更多。
      比如做到月产能三万片晶圆,甚至四万片!
      这样一来,也能年产三亿多枚28纳米高端芯片。
      星逸手机、星逸平板、星逸电视,全部加起来,都够用了,甚至用不了,还能匀给其他产品一些产能。
      届时,一座12英寸的40纳米晶圆厂做低端芯片,一座12英寸的28纳米晶圆厂做高端芯片,也暂时够用。
      等到后年22纳米量产成功,40纳米晶圆厂就可以全面升级22纳米工艺,至于落后的40纳米芯片订单,丢给中芯国际好了。
      这一切,王逸都规划妥了。
      接下来就是等!
      等四月份,第一个厂房交付!
      等八月份,40纳米试产!
      等年底,整座12英寸晶圆厂全面交付!
      等明年,40纳米制程,良品率飙升,全面量产!
      前途可期!
      王逸心情大好,接着却是想到一个重要问题:“胡老,40纳米的制程对我们来说没多少困难,对吧?”
      胡老摆了摆手:“没多少困难,今年年底,保证40纳米成功量产!届时同步开启28纳米研发,追赶半导体三巨头!”
      “28纳米研发,是不是很困难?”王逸意味深长道。
      胡老点点头:“40纳米,一年内搞出来并量产完全没压力。但是28纳米乃是当下最先进的制程之一,研发就得一年,量产的话,至少一年半。”
      王逸有了计较:“既然如此,那能不能多招一些人,分成两组,一组继续研发40纳米制程,一组现在就开始研发28纳米制程,如此一来,明年下年底就有希望量产28纳米!”
      王逸可是知道,台积电都是两支研发团队,两代工艺制程,同步推进。
      像是当下,一支团队在搞22纳米。
      而另一支团队已经在搞20纳米了!
      星逸半导体起步晚,更是如此。
      “这……”胡老想了想:“这事可行,就是需要多招人手,投资大!”
      王逸摆了摆手:“钱不是问题,现在我们落后,更需要用资金换时间!你尽管放开手去做,资金的事我来负责。有什么需要,直接找简子妍,整个星逸科技全面配合星逸半导体!”
      “好,好!”胡老心情大好:“既然王董这么说,那我就分成两组,40纳米和28纳米一起整。力求今年年底量产40纳米,明年年底量产28纳米!”
      “王董,我这就去准备!”
      “有劳了!”
      看着胡老略带佝偻的背影,王逸神色有些复杂。
      胡老1947年出生,今年已经65岁的高龄!
      可没办法,星逸半导体需要发展,需要大牛,就只能让胡老春蚕到死丝方尽了啊……
      其实,胡老和梁老很像,都是技术出身,科研出身,不擅长欺下媚上,不说没把握的话。
      而蒋老就不同了,比较擅长权势斡旋,深得张忠谋的喜欢……
      可王逸就不太看好这类,还是欣赏胡老和梁老这种实干派!
      胡老说2012年年底量产40纳米,2013年年底量产28纳米,那就八九不离十!
      届时,2014年星逸手机就能用上自研自产的28纳米处理器。
      不过2014年高通的处理器都上20纳米了,还是领先星逸半导体两代。
      但想到高通第一款20纳米的处理器是骁龙810,王逸就没压力了。
      大名鼎鼎的骁龙810啊,那可是牛掰大了,直接把几个半死不活的国际品牌,差点一波送走!
      “有了胡老,星逸半导体,前途可期啊!”王逸心情大好。
      明年星逸手机,星逸平板,星逸电视,都能用上自研自产的处理器了。
      第二天,胡老亲自带着人去了晶圆厂。
      而王逸则坐在办公室,开始细细地规划千元机的事!
      千元机价格在那放着,成本也得压缩,不可能用300块的高通处理器。
      前世2013年,雷布斯研发的红米1代,失败了。
      直到2014年2月份,小米成功发布的红米1S,也是第一款成功的红米手机。
      搭载的就是联发科的低端四核处理器,和高通的低端四核处理器骁龙400,两者都是28纳米工艺,都是集成基带的低端SOC。
      而王逸的千元机,大概率会在2013年年中发布,比前世的红米还早大半年。
      不过,千元机为了控制成本,扶持国产产业链发展,大都是采用国产元器件。
      可当下国产元器件供应商,都才起步,才开始发展,很多地方都不成熟。
      前世的红米一代,就是因为部分元器件不给力,导致红米一代失败,五千万的研发经费血本无归。
      同样,王逸的千元机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产业链从无到有,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操之

第343章 大手笔,千元机破亿战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