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十二章 敲山震佛[2/2页]

天下藏局 小九徒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因为涉及对信仰、文化以及对古玩工艺的熟捻掌握。

 比如,鉴宝师傅若要鉴定眼前这尊弥勒佛像,往往需从三方面着手,判型、识刻、断质。

 判型。

 大肚弥勒造像在佛经中并无记载,普遍认为是按五代后梁时期浙省奉化僧人契此形象塑造而成。此僧身体肥胖、敞胸露脐,背携布袋四处化缘,民间也称“布袋和尚”。你若判断为在后梁之前的东西,必然不对。但后梁至今,时间跨度太长,断代难度较大。

 识刻。

 上面那行小字为篆体。篆体为秦大一统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后,创制的一种书写形式,到西汉末年,被隶书所取代。但因篆体优美,笔画可曲可折,古今皆喜用于印章,通过字体也判断不出来。顶多只能判断其不属于秦前或流行隶书汉后的一段特定时期。

 断质。

 陶器自商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东汉时便发展为较为成熟的青瓷制法,瓷开始逐渐取代陶,历经一千六七百年发展,各种复古陶、瓷多如牛毛,若表面无显着特征,基本不可能辨识。

 这尊弥勒佛像三无特征。

 要对其断代讲传承,几乎不可能。

 但那只是对别人而言。

 我所思考的是。

 它为什么会三无?

 而且,还隐匿的如此完美。

 古玩是死物。

 死物与死人一样,不会隐藏自己。

 即便痕迹模糊,它一定会有出处或瑕疵,供人判别。

 如同警察办案验尸,尸体呈现出来的证据,远比活人讲话要真实可靠。

 只有活物,才懂得如何隐藏自己。

 郝蛋鸡是活人。

 他完全可以用古陶土做出一尊三无特征的弥勒佛像。

 笑脸弥勒。

 对郝蛋鸡来讲,是一件彰显不出任何特征的完美工艺品。

 但对鉴宝人来说。

 这是一种嘲笑与挑衅。

 “可以上手吗?”我问道。

 郝蛋鸡公鸭嗓回道:“随便上手。”

 黄慕华二郎腿高高翘起,手中扇子轻轻摇晃,自顾自地喝茶,脸上不屑之色尽显。

 我拿起笑脸弥勒,在九极仰莲上捏了几下。

 尔后。

 我将笑脸弥勒放回檀木盒子,手疾速地拨动转盘。

 转盘受力。

 无比快速地呼呼转动。

 快的几乎所有人都看不清楚餐桌上面菜的样子。

 足足几十转之后。

 弥勒佛像在郝蛋鸡的正前方稳稳地停了下来。

 它的眼睛。

 几乎可以与郝蛋鸡对视。

 餐桌上有菜、有汤。

 菜一片未落。

 汤一滴未洒。

 黄慕华和郝先生见了,满脸懵逼。

 我这一手,显然比刚才郝蛋鸡转一圈厉害了太多。

 让他们更惊讶之事还在后头。

 我在自己这边,用手指轻轻地弹了一下转盘。

 耳听细微的“吧嗒”一声脆响。

 对面郝蛋鸡身前的笑脸弥勒佛像,与下面的九级莲花座连接之处突然断裂。

 弥勒佛像坐不住,栽倒落地。

 摔碎了。

 陶土四散而裂。

 敲山震佛!

 怎么羞辱我的。

 我让你怎么还回来。

 “狗蛋包天!”

 黄慕华勃然大怒,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第六十二章 敲山震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