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章 “噬灵微菌”在哪儿?【上】[2/2页]

四十九弦修士 理过次发的左手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锅之出现并非易速。


      因为它不仅需要人类提供食材、燃料,而且还需要提供火锅本身,而后者的打造需要石铁之类的胚料。


      但这些胚料都来源石矿或铁矿,并且需要木炭或煤炭来加以冶炼或加工。


      就此而论,作为高度依赖于人造之物的人类,其对于“类群相聚”的需求,和其他野兽相仿佛。


      随处可以看到,人类可以豢养鸡鸭鹅、牛羊马乃至大象、猎豹、狮子等,而后者仍然可以保有自己的习性。


      但人类之如果被牛羊马、野猪、野鹿、野牛、狗熊或是鸡鸭鹅蓄养,很少还能保有人类之习得后天技能的本性。


      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形,那么此人已经不是群聚的人类,则是属于杂化的人类。


      当然,不可就此夸大,说其他兽类或鸟类对于“类群相聚”的需求弱于人类。


      这完全是人类的自我感觉良好。


      就如同长期和人类呆在一起的野狗失去了其野性一样,那些长期被驯养的物种,同样会发生变化,而其变化与那些被动物驯养的人类及其野化的变化,很难说谁强谁弱。


      ——


      总而言之,“群聚”亦为大道之一。


      而在“群聚”之道中,有合必有分。


      “夫妻”的结合与分离,子辈成长与离家,子非的成家与父辈的老去,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分离,都须适当地维持。


      雌雄之结合修短与育雏等有密切关联,就如在“小鸟天堂”所见到的“白画眉”一样。


      它们只是因为要生儿育女而结合在一起。


      当子女成长后,“白画眉”就与“白美美”分手了。


      而到了来年,各自或许都有另结新欢了。


      当然,像白鹤之类的鸟类多有终生厮守之习性,而其中则因配偶之间不仅会照顾后辈,而且还会相互扶持和照顾。


      配偶之间的互助,亦为长期结合之道。


      但终究还是会有配偶之离世先后之情形,甚或有其他鹤类之入侵或替代。


      个中情形,不一而足。


      ——


      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则后者必须成长,因此而有鸟兽等驱逐已经成长的子女之离家的情形。


      此类情形,在人类世界中亦不罕见,就如同父母之责骂子女懒惰与好吃懒做一样。


      而成长起来的鸟兽之成长,就意味着要离开“家”,此亦就意味着要离开“父母”或“兄弟姐妹”,从而各自构建自己独立的小天地。


      哪怕是那些长期持续地“群聚”生活的子女,如果所在的“聚群”过于庞大和不堪重负,亦不得不重新构建自己的“群聚”,从而一样意味着新的独立的小天地的形成。


      所以,此类“群聚群分”,不仅个体是如此,而且对于“聚群”而言变是如此,微菌、命片、虫鱼、鸟兽乃至人类,概莫能外。


      杜布以为,此即所谓的“合分之道”。


      ——


      分离会让物群痛苦,而“结合”则更容易感受到快乐。


      痛苦与快乐,乃属于一组对立的情绪。


      而所谓情绪,实质上是物群在面临外部刺激时的一种没有意识的躯体性层次的反应。


      由此来看,所谓快乐,就是在面临外部刺激时,物群下意识地感受到可能的躯体性的欲望的满足,从而事先开展并且可能短暂持续下去的反应。


      这样的反应,同时体现在“吃拉之道”、“劳休之道”、“合分之道”、以及“生死之道”等之中。


      ——


      当看到糖分时,苍蝇会兴奋地聚拢。


      当看到鱼料时,鱼儿会兴奋地向前。


      当看到花蜜时,蜜蜂会不断地跳舞。


      当看到肉包子时,家犬会屁颠屁颠地摇着尾巴过来,如此等等。


      这都是因为物群会下意识地感受到可能的躯体性的食物欲望的满足,事先开展并且可能短暂持续下去的诸如唾液分泌和胃肠蠕动之类的反应,因此就感到很开心。


      人类虽然是有意识的,但并不会总是有作出理智的判断之后,才让自己决定说在看到美食时是快乐或快乐的程度如多大。


      当然,如果长久地饿肚子,或是在想大小便而找不到地方以至于憋得实在难受,这当然可以构成一种持久的包括着苦痛的回忆,甚至于即使回忆也可能带来痛苦本身。


      ——


      相应地,所谓“痛苦”就是物群下意识地感受到可能的躯体性的欲望满足机会被剥夺,从而切实开展并且可能持续下去的反应,如食物之被剥夺,狗会咬牙切齿。


      为争夺食物和领地而相互打斗,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灵在面对同类群或异类群时的常见的反应方式。


      而其动因,则是为了避免痛苦和获得快乐。

第5章 “噬灵微菌”在哪儿?【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