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良田里,还要耕种经验丰富的老农细心看护几个月,才能保证水稻的收成。


      中间但凡出现个什么意外,连这二百来斤的收成都无法保证。


      一些薄田的亩产甚至只有一石一百来斤左右。


      细算下来,老潘家的二十几亩地,一年能产的水稻大约在四千斤到四千四百斤左右。


      一半的收成要交给官府作为田税。


      最后老潘家一季水稻只能剩下两千斤左右。


      一斤稻子能出米斤左右。


      两千斤稻子大约能得到一千三百斤左右大米。


      在蒙小华与潘仁和离前,老潘家除开长年不在家的潘仁,还有整整十二口人吃饭。


      平均下来,一人一年的口粮在一百斤左右。


      再算上夏季能收成的几百斤小麦,加起来一人一年不到一百五十斤粮食。


      就这样,还是把所有的收成都换算成粮食。


      但是,一家人不可能只吃饭,还要买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


      没有其他收入的农民,就只能将粮食卖了换钱,购买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


      所以,能够用于填肚子的粮食直线下降,饿肚子成为了常态。


      为了有更多的食物,村民们不得不用大米换陈米,面粉与麦麸一起做馒头,稀粥里添加巨多的野菜等等,都是日常的常规操作。


      要知道,这可不是后世那个油水丰足,随便吃点饭就能填饱肚子的年代。


      这个年代的人们肚子里根本没有货,真要吃饱,几乎人人能吃下几大碗,饭量大的汉子们,甚至能吃下一小锅。


      作为壮劳力的男子们的情况还好一点。


      在家里本就不受重视的女子们,就成为了节约粮食的重点对象。


      一些家境不如潘家的村民,女子们的处境比当初的蒙小华和大丫二丫还要不堪。


      所以,村里的女子们大多面黄肌瘦、头发枯黄,身体单薄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跑似的。


      黄毛丫头不是一个代称,而是实实在在的写实。


      可能,也就一些家境比较殷实,或者从媳妇儿熬成婆的妇人面色才会比较红润一些。


      对如今的情况有了越加深入的了解,蒙小华对于创业有了新的想法。


      她有系统商城在手,一个人发家致富非常容易。


      但是,在这个法制不健全,人命如草芥的时代里,身边的人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唯她一人独富,无异于幼儿抱金过闹市,被无数人眼红。


      比如,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村民实在没办法了,会不会找上门借粮食?


      不借?为富不仁,可杀!


      借,斗米恩升米仇,心怀怨恨的人多了,一样杀。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小日子,还是为了自保,蒙小华都决定要带着村民们一起发家致富过好日子,只有这样,她才不会显得鹤立鸡群,被所有人所针对。


      土豆,算是她整个计划中的一环。


      但是,单凭一个土豆还不够。


      她必须给村民找到更多的发财路子,知道跟着自己有希望有盼头,她才能给自己打造出一个安全的舒适区。


      有系统商城在,蒙小华觉得带领整个村子一起发财这事儿有难度,但难度不大。


      但更重要的,她必须好好谋划一番,让商城中出现的东西变得合理,才能既保全自己,又不被其他人生出疑心。

第63章 交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