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58章 河北省非遗—藁城战鼓、传统舞蹈类—昌黎地秧歌[1/2页]

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藁城战鼓与昌黎地秧歌:燕赵大地的鼓乐狂想与乡土诗篇


      在河北平原的苍茫大地上,藁城战鼓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打出千年战魂,昌黎地秧歌则以彩扇翻飞演绎着乡土中国的烟火人间。二者一为击打乐与武术交融的集体狂欢,一为即兴性与戏剧性并存的民间舞蹈,共同构建起河北非遗中“刚柔并济”与“雅俗共生”的文化图景。


      一、藁城战鼓:燕赵大地的雷霆战歌


      1.历史基因与军事记忆


      藁城战鼓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天宝年间,其雏形源于古战场“战鼓催征”的军事传统。至明清时期,藁城农民将武术招式融入击鼓动作,形成“鼓为令、钹为兵”的独特表演形态:


      ?军阵遗风:战鼓阵法中的“二龙出水阵”“八卦连环阵”等套路,源自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军阵演练;


      ?武术融合:舞钹队员的“回身鹞子翻身”“弓步推钹”等动作,与藁城梅花拳、通臂拳的招式一脉相承;


      ?节庆升华:清光绪《藁城县志》记载,战鼓由“演武场”走向“庙会场”,成为祈雨、庆丰收的核心表演。


      1949年,藁城马庄鼓会受邀参加开国大典,其“千人战鼓”的磅礴气势被新闻纪录片永久定格,成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见证。


      2.艺术特征与表演程式


      藁城战鼓以“鼓、钹、锣、镲”四器为骨架,其表演堪称“打击乐的武术史诗”:


      ?乐器形制:主鼓直径达需四人合抬敲击;大钹直径80厘米,钹面绘有太极八卦纹;


      ?曲牌体系:包括《将军令》《风搅雪》《闹天宫》等套曲,通过“慢板流水急板”的节奏变化,模拟“战前点兵厮杀鏖战凯旋庆功”的战争场景;


      ?武术化表演:舞钹队员以“云手”“旋风脚”等武术动作击钹,打鼓队员配合“马步冲拳”“弓步推掌”等身法,形成“鼓点如枪、钹声似刀”的视听奇观。


      2023年,藁城战鼓传承人张增寿团队在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演出,将无人机编队与战鼓阵法结合,实现“天地同鼓”的科技化呈现。


      3.当代传承与文旅融合


      面对传承人老龄化、表演空间萎缩等问题,藁城战鼓探索出“双轨并进”模式:


      ?校园传承:在藁城区实验学校开设“战鼓社团”,将武术动作改编为“鼓操”,培养青少年传承人;


      ?科技赋能:利用动作捕捉技术,将传承人胡皂保的“鹞子翻身击钹”动作转化为数字模型,开发VR战鼓教学系统;


      ?跨界融合:与腾讯游戏《王者荣耀》合作,推出“藁城战鼓”主题皮肤,相关周边产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2024年,藁城战鼓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其表演融合激光投影技术,让千年战鼓与现代科技共舞,网络直播观看量超1.2亿人次。


      二、昌黎地秧歌:乡土中国的即兴诗篇


      1.元代遗韵与市井烟火


      昌黎地秧歌的起源可追溯至元代,其形成与昌黎作为“九河下梢”的漕运枢纽地位密切相关:


      ?劳动号子演化:船工在装卸货物时即兴创作的“夯歌”“纤歌”,逐渐发展为“扭秧歌”的基本动作;


    

第458章 河北省非遗—藁城战鼓、传统舞蹈类—昌黎地秧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