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8章 探班姜闻[2/2页]

刘天仙的穿越老公 盛夏读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深导演胶片量和成片的比例,大概是3比1,也就是说100分钟的电影,分配给导演的胶片大概够拍300分钟的。
      一些新人导演还拿不到这个比例甚至2比1的都有。
      再往后改开,技术得到了发展,经济取得了腾飞,导演也不用抠抠搜搜过日子了。
      这个时候常规影片的耗片比,通常在
      10:1
      至
      15:1
      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拍到后面,胶片不够用怎么办?
      当然是导演自己想办法咯!
      找投资人,求出品方,想办法调配呗!
      说简单点。
      得加钱!
      那有人就会说了,加点钱嘛,小事一桩!
      谁还没点失误呢?
      电影拍出来最重要!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我们的姜大导演能干到什么程度呢?
      出道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耗片比就干到了20:1。
      要知道这个时候,姜闻同志还是收敛的,这部电影也是他唯二没有亏损的电影。
      最终的结果是不亏不赚。
      倒是不算白忙活一场,毕竟参展成绩还是不错的,男主夏宇还拿个了威尼斯影帝。
      估计是吃到了甜头,姜闻从此开启了他彪悍的生涯。
      此后七部电影,五部都是以亏损结局。
      耗片比那是一部比一部高,《让子弹飞》更是直接给干到50:1,花了别个五倍的胶卷。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大概就是姜闻不但喜欢现场改剧本,还喜欢把一个镜头反复拍很多遍,当然目的是为了多一些素材留以后剪辑用。
      比如影片中那场“鸿门宴”的戏,作为全片最重要的场面之一,这场戏反反复复拍了30多遍,历时一周,最终才算是完成了拍摄。
      又比如胡万和六子在茶楼的对手戏,本来已经拍了一天了,花了将近十万尺的胶片,好不容易过了。
      结果第二天,姜闻又突然不满意要再来一次,就这样十万尺胶片打了水漂。
      要知道那年头拍戏,胶卷可是占了大头。
      所以现在了解《让子弹飞》是怎么在2009年,这个影视资本还没开始膨胀的年代,花掉接近1.5亿成本的吧。
      这和姜闻精益求精的严苛要求,密不可分。
      嗯,严苛到投资人最终不得不卖房,才让姜闻把片子拍完。
      回到蓝星,姜闻眼下没有《让子弹飞》的辉煌,还在因为糟践胶片被业界嫌弃。
      所以知道姜闻为什么纳头就拜了吧?
      除了张潇辰,哪还有愿意无条件支持他,甚至在这个数字时代允许他用传统胶片拍电影的冤大头?
      当然,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姜闻可没因为张潇辰支持他,就转头降低拍摄标准,搞可持续发展。
      该浪费的胶片,他可一点没少浪费。
      就这会张潇辰站旁边一下午,姜闻总共也就拍了两个镜头。
      放影片里,也就不到三分钟。

第248章 探班姜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