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图纸上的事物见所未见,
      丁缓虽习惯了陛下突然间的天马行空,时常想出来的物件,甚至比机关术秘传的那些都有意思,每一次,丁缓都能看出个大概,虽说不出是具体干什么的,但也能猜出个三四分,
      这一次,却不一样,丁缓完全是看不懂!
      “做倒是不难,此处用榫卯合住...此处用滑轮转起来...”
      丁缓粗糙的手指放在设计图上,每一处细节该如何处理,都在心中有了谋算,滑轮装置在古代也有,那平日里打水用的悬吊木桶,一桶向上提升,另一桶往下降落,用得就是滑轮,
      “好做...只是...罢了,做出来就知道了!”
      全新未知的挑战点燃了丁缓的热情,本来打着哈欠要睡觉了,现在又一下不困了精神抖擞,非把此物先弄出来不可!
      ...................
      “石先生!杨先生!”
      魏相飘着走回博闻馆,正撞上大儒石建,石建身边是一鹤发童颜的老者,
      老者名杨何,曾受《易》于王同,为天下闻名的易学大师。
      杨何的师弟就是大名鼎鼎的主父偃,杨何还有一个知名的学生,就是太史令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古代学经,不仅要学得好,更要学而有门。什么叫学而有门?就是你自己瞎琢磨不行,琢磨的再厉害也不行,你是要有师门的,往上每一代的师父、师祖都要是大家。
      像杨何这般,受于名师,自己又开拓新论,就是最标准的经学博士上进之路。
      杨何笑眯眯的看向魏相,年岁已大,眼神却无比清澈童真,朝着石建眨眨眼,
      笑道,
      “此子平地惊雷,大而有得。”
      石建精于《诗》《书》,对《易》只是略懂。按常理,只要能精于一就足够成为经学博士,通二经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像董仲舒那般五经皆通....只能说,光靠后天的努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哪怕石建对《易经》只是懂个皮毛,也听明白了杨何的言外之意,表情淡然的看向魏相,
      魏相浑身一凛,脸上得意之色尽无,
      深揖一礼,
      “学生多谢老先生赐教!”
      杨何慈祥抚须,再不与魏相多说什么,与石建并肩离开了。
      魏相不敢起身,一直到杨何身影彻底消失后,他才敢直起身子。
      平地惊雷,主卦为坤,客卦象震,上雷下地,为豫卦。
      杨何以豫卦提醒魏相,此卦为大地回春,虽好,但也有不好之处,
      一是不可鸣豫,因自得张扬毁了自己;二是不可不豫,豫就是准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只有准备好了,才会酝酿力量,成为震地之雷,
      话中满是期许,不精于易的人,便听不明白。
      ..........
      另一处,石建与杨何并肩走出博闻馆,
      杨何抚住石建的手,
      动容道,
      “逹階。”
      “唉,学生在。”
      “董石之学固然好,将诸家诸经拢成了一,可学问这东西,不似政事,不是说变为了一就是好的。
      这也是我不赞同仲舒的地方,春秋时学风最盛,百家争鸣,齐国设稷下学宫,只要是有学者,皆可来论道讲学,
      到了始皇帝时,民间再没有任学之风,那人都成了没想法

第 93章 相面[1/2页]